战风沙,斗霜雪, 绿电送出雪域高原——青海青豫直流二期调相机项目建设侧记 | |||
| |||
青藏高原,天地相接处,云絮如棉。这里海拔3200米,年均气温仅4.9℃,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8.9℃,每年沙尘天气多达50天,就是在这片“生命禁区”里,来自重庆电建的建设者们正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中国电力建设的奇迹。 青海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光电园区内,七台50兆乏调相机如同钢铁巨人般巍然屹立。这是青海青豫调相机项目,国家“西电东送”的核心工程,每年将增发新能源电量35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华中地区火电燃煤160万吨。 破冰前行 2024年10月,当第一缕秋风掠过戈壁滩时,青豫直流二期光伏300万千瓦外送项目2号、3号330千伏汇集站调相机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高原施工,我们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严酷的自然环境。”零下二十多度的极寒环境中,混凝土的浇筑、养护与冻土问题等挑战接踵而至。 “今日测温零下25℃......”钢板桩因冻土坚硬无法贯入,针对这一“老大难”,技术团队虽连夜研讨、合理规划、编排方案,但工期仍一度严重滞后。通过引入水刀系统软化冻土,为钢板桩涂抹低温润滑剂;为做好混凝土浇筑防护,运输车全覆盖保温棉,浇筑时间严格控制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每次打完混凝土,立即搭设保温棚,内置暖炉,每两小时测温一次。 “那段时间,我们不是在测温,就是在去测温的路上。”项目经理尹智超搓搓早已长满冻疮的双手笑着说道。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地方,他已经坚守了300多个日夜。高原紫外线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从未削弱他眼神中的坚定。 项目团队通过实行每2小时一次的温度监测,全方位确保了浇筑顺利完成。 创新科技赋能建设 调相机单台设备重达245吨,长7.7米、宽4米、高3.77米,就位精度要求极高。作为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调相机的安装问题一直牵动着大伙的心。 “传统的吊装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效率低下。”面对经验不足的现状,团队先后多次组织前往已建成的调相机项目调研学习,与设备厂家、设计单位进行深入技术交流。 与此同时,项目部在第一时间成立科技攻关小组,深入施工一线,就高原施工、智能监测系统等施工难题同安装工人共同探讨。“我们从零开始,到掌握核心技术,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项目副经理凌君勇回忆道。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通过PLC多缸同步控制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度平移。这项技术创新使得单台设备就位效率相较以前提升87.5%。项目团队也将经验形成了一项企业级工法——《大型电力调相机自动平移就位施工工法》,撰写了《调相机本体就位精度控制技术研究》等三篇技术论文。 项目部在3月底前7台调相机全部就位,相较原计划提前13天,为后续调试赢得宝贵时间。 大漠中的坚守 高原的风,如刀似刃,刮得人脸生疼。沙尘暴袭来时,能见度时常不足十米。主厂房尚未完全封闭,风沙大量灌入室内,严重影响机电安装质量。 “记得有一次沙尘暴来袭,能见度不到五米,我们刚刚完成密封的窗口又被风沙冲破。”安全总监赵俊回忆道,“大家冒着风沙,一遍遍地加固,为了防止被风吹跑,大家手拉着手共同抵御风沙。”针对这一棘手的情况,项目部迅速响应,制定了“门窗封堵+内部降尘+外部覆盖”三位一体的防风沙措施。每个窗口都用木板和发泡胶进行密封,门洞挂设特制防沙帘,地面全覆盖防尘网。每天安排专人巡查、洒水降尘,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在高原大风中实施起来却异常艰难。正是这种执着与坚持,有效保障了安装环境的洁净与安全,为后续调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终于,8月8日,首台调相机并网成功,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字,一拍一拍,仿佛建设者们激动的心跳。 看到第一度电送出的时候,先是一阵静寂,随后是一阵尖叫,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不是委屈的泪,而是骄傲的泪,是我们用汗水和坚守换来的成果。”技术员小杨掩面而泣,抑制不住激动地说道。 绿电送出雪域高原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来自重庆电建的建设者们用脚步丈量高原,用双手托起光明。他们中既有二十年如一日的老电建人,也有刚毕业就踏上高原的“00后”;有在零下20℃中坚守的混凝土工,也有在沙暴中坚持接线的电工......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豫直流调相机项目的建成,不仅为青海新能源外送提供了稳定的无功支撑,更探索出了一套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建设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从冻土开挖到调相机精准就位,从冬季施工到风沙防治,每个技术难关突破的背后,都凝结着项目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当清洁电力通过这条“电力天路”送往远方,当光伏板下的草木悄然生长,当高原的风再次吹过银色的调相机厂房,那些曾在寒夜中测温、在风沙中接线、在烈日下调试的身影,已然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的故事就像格桑花,虽不张扬,却坚韧而美丽,永远绽放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上。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