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笔,山河为信 | ||
| ||
在雪域高原、辽阔草原、戈壁滩上,有一群青年人正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汗水点亮万家灯火。他们不是远方的游客,而是扎根一线的建设者;他们笔下没有空泛的豪言,却有着最真实的温度与力量。他们将最真挚的情感,写给了与之日夜相伴的工程项目。这些信里,有艰苦,有浪漫,有挫折,更有无价的成就感。在这里,你能读到光与风的故事,也能触摸到一颗颗滚烫的初心。 第一封信:致西藏拉萨河谷的光伏板 亲爱的光伏板: 清晨的拉萨河谷还凝着薄霜。我站在海拔4900米的作业点,呼吸稀薄,步履沉重。每向前三步,就不得不停驻喘息——胸口仿佛塞了一团浸水的棉花,每一次吸气,冷风刮过喉咙,生生地疼。 我凝望着“你”,去年还是一片荒芜的采石场,如今却铺满了深蓝色的光伏板,犹如大地佩戴上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头戴雪冠,峰顶在晨曦中折射出碎金般的光芒。山尖流云如凝固的哈达,静悬于湛蓝天幕。近处青稞架上仍挂着几束最后的金黄,风中隐约传来酥油茶的暖香。但我知道,你这“宝石”也需敬畏——昨日狂风刚掀翻一块面板,它在碎石地上磕出蛛网般的裂痕。 上午十点,阳光将石头晒得发烫。我们正准备开始组装支架时,一只调皮的小牦牛晃晃悠悠地闯入了施工区。它似乎看中了光伏板下那片难得的阴凉,旁若无人地卧下休憩。银灰色的板面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它好奇张望的眼睛,也倒映着背后圣洁的连绵雪山。那一刻,整个工地都安静了下来。工友们相视一笑,默契地停下了手中的活儿,生怕叮当的敲打声惊扰了这小家伙的清梦。我心底涌起一股冲动,想悄悄走近些,仔细看看这和谐的一幕,可才迈出两步,高原反应便让我一阵头晕目眩。于是我只好站在原地,远远地望着。我们都在耐心等待,等它在蓝宝石般的“庇护所”下享受这片土地独有的宁静。直到它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开,施工的声响才重新在这片山谷中有序地响起。 午饭是简单的干粮和炒菜,我们或蹲或坐在碎石地上,就着不时扬起的风沙匆匆下咽。米饭间偶尔嚼到细沙的颗粒感,已是习以为常。黏腻的手掌几乎要握不住筷子,可当我不经意间抬眼远眺,方才立起的那一排排光伏板矩阵,在阳光下焕发出令人心安的幽蓝光泽,那一片深蓝整齐划一,沉默地覆盖在山坡上,像一群为荒山披上了铠甲的卫士,庄严肃穆,正等待着接收太阳的能量。那一刻,口中的饭食似乎也多了几分甘甜。 到了傍晚收工时,最后一块光伏板稳稳嵌入支架。夕阳为它们镀上金红色的光边,远处山上的寺庙,适时传来沉静的钟声,那声音悠远而苍凉,穿透清冷的空气,一字一字敲在心上。我下意识地抬起手,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泥,触碰到的是被高原烈日反复灼晒、变得粗糙黝黑的皮肤。我缓缓呵出一口白气,眺望念青唐古拉雪峰之巅,那里正沐浴着今日最后一缕瑰丽的余晖。也就在这一瞬,那些缺氧头痛、那些被寒风吹裂、隐隐作痛的指节,忽然都变得模糊而遥远。它们并没有消失,却仿佛融汇成一条更深沉的河流,全部注入眼前这片沉默而壮美的光之海洋中,找到了最终的答案。 明天我们将前往更高处的牧场。那里的牧民期盼着,太阳能也能点亮帐篷里的酥油灯。他们说,牧场那边的草原像块无边无际的绿毯子,夏天开满黄色的格桑花,风一吹,花浪一直涌向雪山脚下。只不过,那里海拔还要再高200米。明天必须提前半小时出发,走得再慢一些——毕竟,谁也不敢小看那片土地稀薄却炽烈的空气。 此致, 一个与你共呼吸的青年。 第二封信:致呼伦贝尔草原的风车 亲爱的风车: “大风车吱呀吱呦呦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曾缀满我整个童年的天空。直到看见“你”——真正的“巨人”巍然矗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我才懂得,歌词之外,带来的是一种近乎沉默的震撼,与一种深植大地的敬佩。 我们的风电场,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摊开地图,它安静地卧在大兴安岭东侧,天远地阔,人烟疏朗,恰是风奔跑的地方。而我们驻扎的项目部,就在距离最近的小镇还有二十公里的村庄里。 立起“你”,从来不是简单的机械作业,而是一场与大地的密谈,一次多方参与的漫长的精密协作。我仍记得前期勘测时,我们抱着图纸,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这篇草场,只为给“你”的基座找到最坚实的位置;也会记得运送你那百米厂的叶片时,车队如谨慎的巨兽,在公路上缓缓挪移,当地的村民们会好奇地停下脚步,远远望着。 从土方开挖时挖掘机的第一声轰鸣,到基础浇筑时彻夜不息的照明灯;从塔筒吊装时,吊车司机在全神贯注中对准每一颗螺栓,到机舱对接时,技术人员在高空顶着强风完成各种复杂操作——每一步,都是对安全、效率与质量的极致考验。这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团队信任的熔炼。我记得,在一次叶片吊装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侧风让巨大的叶片在空中微微摇摆,对讲机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呼啸而过的声音。但无论是起重机司机,还是指挥人员和地面辅助人员,所有人都绷紧了一根弦,眼神交汇间是无需言说的默契,最终稳稳地将“你”迎上了蓝天。 在这里,“人是铁,饭是钢。”有了最朴实的含义。每日的“干饭”时刻,是漂泊在外最温暖的着陆。虽没有家乡的红油辣汤和椒麻滚烫,但食堂“嬢嬢”总尽力调出一碗近似家乡的味道。在这个牛羊遍地走的草原之乡,偶尔一碗清炖羊肉,也能解去不少乡愁。 项目部驻地虽远,但满溢的人情味儿和温馨的环境并没有令我感到孤单。最让我暗自欢喜的,是如今我也过上了“猫狗双全”的日子。项目部养的小狗总会摇着尾巴迎接我们收工,而几只慵懒的猫咪则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蜷缩在工位的椅子上打盹。这些“毛孩子”,让这片辽阔天地多了许多柔软的牵挂。 常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这里,我真切地看到了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能从复杂的图纸中理清脉络,也能在泥泞的工地上扛起设备;他们能顶着烈日连续作业,也能在深夜的办公室里为一个小数点反复核算。施工现场,成了他们最好的课堂;而“你”,每一座傲然挺立的风车,就是他们青春最坚实的誓言。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站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视线尽头是“你们”——缓缓转动的白色风车,像是大地写给蓝天的诗行。“你们”不语,却见证了我们每一步的奔走、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滴落在土壤里的汗水。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却有另一种丰饶在安静地生长:那是风能转化为电流的脉搏,是青年建设团队们眼中热切的初心,更是人与自然在协作中达成的深刻默契。 未来的路还长,但我们会始终保持初心,把这份初心烙进行动里,为一座风车、一片草原,也为国家电力建设继续挥洒我们的青春热血。 此致, 一个在风起处扎根成长的青年。 第三封信:致青海戈壁上的调相机 亲爱的调相机站: 站在“你”海拔3200米的土地上,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天地辽阔。在重庆,摩天楼群常把天空切割成窄窄的条状,而这里,天是径直铺向地平线的蓝,风裹挟着戈壁的粗粝,一吹便漫过整个视野。我来的时候,“你”还只有零星的施工临时板房,如今再看,七台50兆乏的调相机已巍然矗立,如同七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清洁能源外送的通道。 去年十月,冻土是“你”给我的第一道考验。钢板桩砸下去,只能陷入浅浅一层,工期滞后的那四天,我们连吃饭时都围在一起捧着图纸琢磨。后来尝试用水刀软化冻土,再为桩身涂上低温润滑剂,当机械终于“咬”实土层持续下沉时,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我竟觉得手心发烫。 浇筑混凝土更是与时间的赛跑:运输车裹着保温棉,像穿着厚袄的旅人,只能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这段 “温暖窗口” 中疾驰;混凝土刚浇筑完毕,立刻搭建保温棚、生起通红的炉火。我们每两小时测一次温,鞋上的冰碴子踩在地上咯吱响,却没人敢慢一步——那是给调相机打地基,半点不能含糊。 风沙是“你”最喜怒无常的表演。沙暴袭来时,天地顿时昏沉如傍晚,五米之外不见人影,刚封好的窗框在风中噼啪作响,细沙无孔不入地钻入工棚每个角落。我们披上雨衣冲出去,双手冻得发僵,几乎握不住扳手,却仍坚持一遍遍加固密封。在尚未完全封闭的主厂房中安装机电设备,螺丝刀沾了沙就得反复擦拭,接线端子需核对数次。每天收工时,脱下口罩,都能倒出一小捧沙;衣领里、袖口间甚至睫毛上,都是细小的沙粒。但看着调相机一天天成型,进度表上的数字稳步向前,每个人的心里都充盈着说不出的踏实。 但最难忘的,是“你”就位那天。这个245吨的大家伙,如果使用传统吊装不仅缓慢,更充满风险。于是,我们摸索出“自动平移就位”的方法,通过PLC系统精准控制液压顶推装置,将误差精确到每米不超过1毫米。我守在控制台前,紧盯屏幕上逐渐重合的数值,当最后一台调相机平稳落位时,现场的欢呼盖过了呼啸的风声。 我忍不住走上前,轻轻抚摸设备冰冷而光滑的外壳,那一刻,所有冻红的脸颊、磨破的手套,突然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回望这三百多个日夜,我见过“你”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夜里星辰如霜,也见过“你”风沙漫天的白昼中烈日昏黄。但我更记得的,是深夜里和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吃热汤面时蒸腾的雾气,是调相机平稳运行时仪表盘上跳动的那片令人安心的绿光,是想到自己正在为国家清洁能源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时,心底涌起的那份滚烫的骄傲。 如今,七台调相机已全部并网运行,电流正沿银色线路奔向远方。这份滚烫的骄傲,是“你”给我最好的礼物。 此致, 一个在风沙中守护光明的青年。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