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顶上的青春坐标

发布日期:2025-07-16 作者:廖雨寒 字号:[ ]

2024年7月18日,G2371次列车穿越重重的山地与丘陵,钻过四省的热浪,从西南的重庆到东南的福建,穿越两个盛夏。刚从重庆交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的龚恩义,职业生涯第一站即远赴千里之外的漳州,在那里,他将全面参与古雷石化基地热电联产二期项目(以下简称古雷项目)的建设。

从图纸到现场的修炼

海风吹鼓的电建蓝工作服像一面初展的帆,安全帽檐下“龚恩义”的烫金姓名贴在烈日下反光——这个来自山城的青年,图纸上的钢筋符号与混凝土泵车的轰鸣碰撞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声回响。

古雷项目位于台湾海峡南端的古雷半岛,三面环海,这座拔地而起的石化新城,多年前,曾是世代耕海的小渔村,周遭一片滩涂。第一次接触工作任务时,龚恩义仿佛赤脚触到了十年前的那片滩涂,粗粝、粘稠,第一个硌到的就是一块无法避开的硬石——看图纸。

一个个符号就像催眠的图案,惹得人在暑热中几度困倦,学校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支撑他顺利度过新人期。工程部主任看出他内心的“毛焦火辣”,随即赠送了他一本22G101图集,仿佛一场及时雨暂时浇灭了心火。

他非常珍视这套图集,却很快发现仅靠自学难以突破。于是他调整了学习计划,结合线上资源与现场实操补足专业知识短板,入职时发放的“新员工留念”笔记本被他写得满满当当。学习仍在爬升阶段,但工作不等人,一份即将报来的烟囱基础钢筋需求计划表在近处拦住了龚恩义。集装箱办公室的两层楼梯被龚恩义跑出“火花”,他频繁穿梭在经营部、会议室、工程部和总包办公室之间,终于在项目部领导、同事的指导下,熟练掌握计算要点。“关于图纸算量,我是这样理解的。”龚恩义颇有心得地说到,“就像是把图纸当成文言文,把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组词、每一句话拆解、揉碎、理解,最终融会贯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筋筋”计较再创新

当他正式收到计划表后,手心还是出汗了。虽然只是一个新人,但签字的笔握在手上,作为第一步审核签字的把关人,如何精准把控其中的量,内心的责任感让他无法下笔。他思索片刻便行动起来。根据图纸每个编号的钢筋的间距以及长度,结合图纸大样图,在与总包设计和现场技术员沟通确定完有争议的地方后再进行详细计算,完成最终审核并签字。

逐渐摸索到工作头绪的龚恩义,开始花心思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在烟囱场地移交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原始地貌收方,为了记录场地原始土方的地面标高,确保后续施工正确算量。以往每一次原始地貌收方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点的坐标转换,如果可以将这一项工作自动化,那么可以大大降低画图的工作量。龚恩义灵机一动,制作了一个小程序,把施工现场用RTK收集的大量的大地坐标批量转化成建筑坐标,生成电子地形图,可快速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到cad图纸上。通过这个小程序将单次地貌收方耗时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大大优化工作效率。

随着烟囱基础完成,工程建设进度不断推进,龚恩义也如竹子的生长一般,在学习中积累、思考中沉淀,不断成长。

精益求精的坚守

当第一方混凝土注入烟囱基础环壁,对龚恩义而言,“破零米”是他作为现场技术员担当的起点。

在某次巡查中,监理工程师注意到烟囱筒身正在安装的20号钢筋机械连接套筒,“这个套筒长度只有45厘米,是否符合标准?建议使用50厘米规格的套筒。”龚恩义并未第一时间反驳,而是谨慎回应,赶紧回办公室寻找确凿的依据。他查阅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逐字逐句核对规范条文和相关参数表,确认规范明确规定20号钢筋的套筒最小长度为45厘米,完全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和安全要求。

他立即将相关条款、参数表格等整理成一份简明的资料,第一时间同步给监理工程师,并与他进行面对面沟通,通过细致阐述规范要求和实测数据的匹配性,双方就技术标准达成共识,监理方同意了项目部的方案,并表示可按原计划施工。一场潜在的返工风波就此平息。

烟囱如竹拔节,突破百米大关。龚恩义的工作平台也随之升高,视野愈发开阔,责任与挑战也成倍放大。

百米烟囱的安全革新

百米烟囱,安全警戒半径从10米扩大到30米,高空坠物风险陡增,一条日常通行道路也被划为“红色禁区”。沿路拉上双层警示带的物理隔离之外,龚恩义总是不放心,经常性地开展巡逻。总有想要横穿禁区的人,他一个个拉开劝住;晚上值班更是严盯死守,安全劝告的话语说了上百遍。

地面安全不容小觑,高空作业更要百般关注。面对作业人员不规范系好安全带的现象,龚恩义各种应对措施轮番上演,收效甚微。“几张嘴、一张罚单哪里有用,传统安全带频繁取带,作业极其麻烦,得让大家挂上后像呼吸一样自然、丝滑。”工程部随即上演了一番头脑风暴,龚恩义也参与到一种新型安全带槽的革新设计中,他无比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安全措施以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方式解决高空作业安全管理难题。

烟囱“刺破”200米夜空,成为古雷热电“第一高度”构筑物的那天,龚恩义站在验收平台上,俯瞰着自己参与建设的这片钢铁森林,蜿蜒的管网如大地血脉奔涌,如长龙般的挡土墙镇守一方“山河”,玲珑的输煤综合楼在夜空中续写建设者的史诗。那些嘈杂的声音,那些在地面上的迷茫、困顿,和穿梭在钢筋水泥中间的懵懂和无措,到终于登顶的这一刻,全都消散了。

雨后初霁的烟囱顶,横幅上跳动着喜讯,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五湖四海的电建人收到这样一条短信:2025年6月15日08时18分,公司承建的古雷石化基地热电联产南部二期项目烟囱外筒结构顺利到顶。

此时的龚恩义,翻看着手机里的验收图片,发现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入职一年左右,日均2万步,瘦了20斤,黝黑的面庞留下几道下颌带和镜框的白印,几件工装几乎都磨损、泛白,上面还残存着洗不掉的污渍和焊接火星留下的破洞,如此显眼,却是勋章。

从图纸上的线条到实体烟囱的205米高度,龚恩义的职业坐标如同钢筋骨架,在一次次算量审核、技术攻关中浇筑成型。

站在205米的烟囱之巅,龚恩义的心跳与古雷石化基地的脉搏同频共振——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的标高,更是新时代电建青年为“双碳”目标筑基的生动注脚。






【打印】 【关闭】